《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一
本来就喜欢看侦探类的小说,因此对这本书怀着极大地兴趣,记得高中的时
候《达芬奇密码》的书和电影都是好如潮的,《达芬奇密码》不仅给人悬疑跌宕的内容,还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宗教文化,读完小说,让人回味无穷且从生活的现实情境穿越到欧洲宗教起源发展的那段时间。
《达芬奇密码》的故事情节的紧张有序,让我随着主人公的逃亡之夜跌宕起伏着。故事的画面性让我仿佛就置身于巴黎,将巴黎的名胜一一浏然一样,不仅画面性很好最主要的是里面文化的冲突,作者对达芬奇等人的理解让我很想让知识得到延伸,可惜不是在那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于宗教我望尘莫及,只凭着我对宗教那么一点点的知识实在不能够解读如此庞大的内容,不仅如此,他直接颠覆了我以往对天主教,基督教的认识,那时总觉的宗教知识单纯的一种信仰,而基督教就是信耶稣,会经常去教堂祈祷,饭前会祷告感谢上帝,是带给人和平安详生活和美好愿望的宗教理想,但是在达芬奇密码中我看到的是对由宗教信仰而引发的到底谁是神谁是人的争论,以及用信仰来获取权利的暴行,和对于信仰的偏执。书中不乏对梵蒂冈为了防止异教徒权利过大而展开大屠杀的揭露和因对于信仰的不同而因此残害当时无数女性的批判。在探知剧情的同时,又对历史西方宗教于新的认识以及启发。
DANBROWN写<<达芬奇密码>>,却用反叛的眼光要告诉大家,一切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一切都是男性为夺取女性权力处心积虑设下的阴谋.隐瞒,清洗,抹杀,谎言重复一千遍终于变成事实.起初的被迫现在成为自愿,自然,甚至进入潜意识,成为超自然---神是这样先被人造,然后才有了自己的生命.假如抹大利真是基督教女传人,又没被男性对手夺权,我老人家觉得男女不平等的历史也不会被改写.男胜女败,是历史必然,看看没受基督教影响的其他文化就知道了...裹小脚虽然比剿巫温和一点,打击面更大.佛教思想算是最接近自由平等的,一与世俗相结合,也立刻成为性别统治的工具.东方文化好在没有一神独尊,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总某种程度上都是虚构的,尽管写得如此真实,但是书中的观点早在六○年代就被提出,美国大型的科幻节目《Discovery》也报到说这个纯粹是某个疯子的恶作剧,当然人们都说历史是不能改写的,但历史毕竟是人记录下来的,所以改写是有可能的,所以会出现很多野史,但是它门毕竟不入主流通常会被遗忘掉。耶酥地位毕竟在基督教稳固了几个世纪,要是能用一本小说推翻真是太荒谬了,但抛开这些小说还是写得很精彩的丝丝入口虽然没有大量文学词汇,但是却让人欲罢不能!
我对于宗教仅仅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往往一些新的信息都会让我重新衡量,所以我实在佩服作者能够如此系统性地评论一个宗教,虽然不能说对和错,但是他有自己充分的理解。而且他对于数字的敏感,密码的解读,密码筒的设定,都让我整个人雀跃不已,我很喜欢这些小东西,虽然我不是很懂,并且用中文看英文和希伯来文,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意思,但是单单这样就让我觉得很兴奋,很想能够实物触摸和感受整个解密的过程。并且他对达芬奇几幅画的解释也让我耳目一新,对于达芬奇的了解也让我重新又认识了一次达芬奇。虽然暴露了达芬奇的一些隐癖,但是丝毫没有负面影响,而是加深了我对他的喜爱,他时时刻刻都在开玩笑不是吗?他那些隐藏性的小动作就让我觉得他极为的可爱。在这里,就要说的时候,书的真实性,可以看出我喜欢作者对达芬奇的解读,不管事实真的是如此,我在潜意识中已经把它当成是达芬奇真实的意图。虽然很荒谬,但是隐隐约约让人觉得达芬奇画那些画的时候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写得如此真实肯定让很多读者都觉得似乎真有其事,已经迷糊了到底这是小说还是纪实,不过我觉得这已经不重要了,就如同最后到底能不能找到圣杯一样,这仅仅是心灵上的一种信仰,不是吗?
小说的结尾处从探寻苏菲爷爷的密码筒,找到圣杯后裔所在之处,变成了苏菲的寻亲。有点小小突兀,但是那种皇室血统的流传还是给人以神秘的气息。每每想到这本书不仅能在脑海中想起人物们逃亡寻密的画面还能在自己心中似有似无的感觉到一种信仰的光芒,虽然宗教自古以来就和权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每当遇到困难和痛苦时,总是不自觉的想起自己的信仰,如同书中兰登在落入井中后,一直在祈祷上帝,希望能救他。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自己给以自己的支持,一种精神的永存。因此,当信仰掌握在自己手中,握紧拳头感谢那些力量,就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坚持以及抗争。我希望宗教只是那么一种纯粹的精神,但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信仰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无论对与错,只要不偏执激化都是感谢自我感谢信仰。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二
每一个自我,都是神的创造。--约翰‧艾克里斯爵士。
很高兴能在能在很短的几天内看完《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因为即使是用中文印刷,它也是厚厚的。尽管它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它所叙述的,不过是一个夜晚发生的事罢了,而这一夜,却是决定了历史长河流动的方向。
基督教问题在国外一直是个热点,这本书就是围绕宗教来展开它的故事的。深夜里,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被人枪杀,他死前最后的挣扎是用自己的身体摆出了达‧芬奇著名的画作《维特鲁威人》(就是“黄金分割比”那一幅)的模样,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关于达‧芬奇画作的密码符号,从而揭示了一个被尘封千年的,一直由一个神秘组织守护的秘密。
在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又用他深厚的知识底蕴使读者折服,其间每个人物的谈吐都是作者丰富知识的积累和浓厚的人生阅历的流露。读这本书,可以说让我对宗教以及基督与了更多的了解。
书中的两大宗教组织--郇山隐修会和天主事工会为了一个秘密而互相争斗,那个秘密书中把它说成是“圣杯”,是一个会触动世上每个基督徒心弦的“上帝之子耶稣有无后裔”的问题。
仔细一想,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书中写到的只是在众多假设中选取了最戏剧化的一个:抹大拉的玛丽亚是耶稣的妻子,并且他们还生有后代。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就这一点而言,已经足够引起传统教会的愤懑了,教会认为耶稣基督是一个神,一个精神领袖,他不具有人性,只有纯粹的神性,所以他不可能有妻子,不可能有子嗣。
也许作为一个不笃信基督的人,我不会理解他们。但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他不能谈恋爱、生儿育女?为什么耶稣不能有人的天性??很简洁却很模棱两可的回答是:他是一个神。神性,即人性弱点的对立面;在信徒眼里,自己不能控制欲望,不能远离罪恶,只有向神乞求解脱,面对人性的弱点与短肋,他们只有选择回避,从而“制造”出一个“完美无缺”的神,但是那个神的内在却是虚无的,他有了一切人们所没有的,他没有人性,而小说中天主事工会恰恰是要通过找到并毁灭抹大拉的玛丽亚的尸首来抹除耶稣生前的一切。
真是虔诚但卑微的信仰,人们将自己缺失的赋予了神,但最终发现神也和人们一样时,会觉得无限的空虚与无奈,寄托与希望的破灭流遍人的全身,给予人异样的痛楚。但是信徒们有没有想过把希望寄托在人身上呢,人会有过失,会有错误,但正因为这点,人才真实,人性才丰满,也正因为这点,人类才不断进化,社会才不断进步,这也可能是作者希望我们所了解的真正的“神意的流动”。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