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子夜歌十八首(选四)》原文及赏析

2023-03-21 17:07:20

  其一

  侬既剪云鬟②,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③。

  其二

  夜夜不成寐,拥被啼终夕。

  郎不信侬时,但看枕上迹。

  其十

  绣房拟会郎,四窗月离离④。

  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其十二

  金盆盥素手⑤,焚香诵普门⑥。

  来生何所愿? 与郎为一身 。

  《子夜歌》 作者晁采,大历 (766-779) 时人。据传,她年少时与邻生文茂相戏相悦,私约为伉俪之好。及其年长,文茂不时寄诗通情,有“孤灯才灭已三更,窗雨无声鸡又鸣。此夜相思不成梦,空怀一梦到天明” (《春日寄采》 ) 之句。采以莲子回赠,表达其爱恋之意。茂无意之中,坠一子,落盆中,发芽生根,花开并蒂。茂以此喜兆报采,采回诗相许: “并蒂已看灵鹊报,倩郎早觅买花船。” ( 《寄文茂》 ) 茂得诗喜不自禁,坚求欢会。俩人私合为采母所觉,采母息事宁人,慰抚他们说: “才子佳人,自应如此。”遂以采归茂。采、茂伉俪之约,得以偕愿。晁采与文茂相悦私合、终成眷属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广为流播。组诗《子夜歌十八首》正是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写成的,故娓娓道来,俱见真情实感,不愧为同类诗词中的佳作。

  第一首为描述青年男女定情之作。

  通过寥寥四句二十几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了青年男女在浣花日盛会的月下花前倾慕、相识、定情的情景。开始时,他们互为偷窥,眉目悄悄传情,终于从各自的眼神中,看到双方的内心世界。进而四目对视、心荡神摇,恨相见为晚。继而前后相随,向无人处走去。在僻静的一角——牡丹花前,石榴树下,金鱼池旁,小山之上,他向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 她虽低头不语,却秋波暗传,以沉默来表示对小伙子请求的默许。

  “心有灵犀一点通”,青年男女的心总是息息相通的。一个眼神的暗示,一句语含双关的话语,都能将双方的内心世界立即沟通。小伙子坦诚的倾诉,终于感动了姑娘的芳心。为表达自己对小伙子的爱恋,姑娘剪下了一绺秀发,赠给了小伙子。他见景起情,也散开绾起的长发,剪下一股。他和她在这幽静无人的地方,郑重其事地将两股绿云般的头发,手把手地绾成同心之结。以此作为他们定情的信物,表示他们在爱情生涯中,在人生道路上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决心。仪式虽然十分简单,但他们的态度却非常虔诚。他们定情时互相倾诉衷肠的句句话语,随同两人共同绾成的同心结,将永远留在他和她的记忆之中。

  第二首为女子思念意中人之作。

  短暂的相见,决定了姑娘与她意中人的终身大事。她既尝到了初恋的欢悦,但难于天天厮守的客观现实,也给她留下了无穷的思念。这种怀念,在夜深人静之时尤为强烈。她恨不得与他如身与影般永不分离: “何时得成匹,离恨不复牵? 金针刺菡萏,夜夜得见莲 (谐怜) ” (本组诗之三) ,但这对还没有结百年之好的他与她来说,只能是难于实现的梦想。在漫漫的长夜中,她回首空寂的闺房,无处寻觅他的身影。她时时盼望他会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苦思冥想而不得其法。在遐想中,她仿佛看到他越过院墙,穿过花径,闪身进入她的闺房,正蹑手蹑脚地向自己的床前一步一步走来; 她似乎已听到了他自远而近的声息,兴奋得不知所措,慌忙闭上了双眼,默默地等待他的狂吻和拥抱……然而,期待中的他始终没有出现,她不能不自叹薄命,转恨情人的薄情,滴下了委屈的泪水。但她又无法丢开他,百无聊赖的她,辗转床头,拥被起坐。面对 “信使无虚日” (本组诗之九) 的事实,她相信他对自己的爱恋,坚信他最终总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她环视绣房,遥望窗外,院内鸟语花香,却无他的踪影可寻。最后不得不颓唐地躺下,强迫自己进入梦乡,希望自己能在梦中与他相会。梦乡,像花园,如天堂,“醉梦幸逢郎” (本组诗之八),她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他。她与他在梦中哭诉离愁别绪,既而嬉笑追逐,乐而忘返……醒来方知是梦,她不得不在现实中煎熬,在遐想中追寻。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可贵的。“相思百余日,相见苦无期” (本组诗之十一) ,她天天空等,夜夜失眠。白天强颜欢笑,面对陌生的世人掩盖真情; 夜晚以泪洗面,遥向倾慕的情人哭诉别恨。时积月累,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湿透了绣有鸳鸯戏水的枕头,点染了描龙绣凤的锦被。

  姑娘在思念她的意中人,小伙子又何尝不在怀恋他的心上人! 只因事出有因,无计可以来到她的身边而已。故稍有机会,他会不顾一切地飞回姑娘那儿。情人久别重逢,自然分外激动。他向她表白对她的怀恋之情。思念之意,她从他的言词中,更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内心对自己真诚的爱意。她也情不自禁地向他诉说离别的思念,缠绵的情意,无穷的怀恋……最后还要他察看自己留在绣枕锦被上的斑斑泪痕,让他从这片片点点的泪痕中体味她怎样度过与他离别后不尽的白天,漫漫的长夜,向他捧上一颗真诚专一的少女之心。

  真金不怕火炼,真情不怕磨难。经过这场考验,她与他的爱情之花,将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第三首是女子幽会前夕心态的自我描述。

  情要互传,爱要交流。相识、定情、思念、幽会,这是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必然内容。暂别带来了无穷的思念,但也使双方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心中无法压抑的爱的冲动,“含笑对棘实,欢娱须是枣 (谐早) ” (本组诗之六) ,故接踵而至的定然是更炽烈的爱。他们相约相许: 在女子的绣房里幽会。

  幽会的时间虽然在晚上,但早在红日高悬的白天,她已在为即将到来的幽会准备着、忙碌着: 采摘池中的藕花,插进花瓶,放置窗前。移走廊前的鸟笼,放到他处,以免它鸣叫时打断了她与他的窃窃私语。她早已换上了最鲜艳也最得体的衣服,又一遍一遍地不停打扮、梳理。她不知多少次整理锦被、纱帐,掸拂卧床坐具。她点燃细香,擦拭蜡台,拿出玉酒,洗涤酒具,准备与即将来临的他举杯共饮……这时的她,因即将到来的幽会,定然神采飞扬,心荡神摇,举止失常。她既为即将到来的幽会和爱情的新生活、新内容而欣喜,又为自己将要初尝爱情的禁果而迷茫。她既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早一刻来到自己的身边,实现自己日思暮想的夙愿; 但又希望他迟一点来到,以便她再细致地察看她不知已检查过多少遍的闺房,唯恐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她环视四周,突然发现,明洁如洗的四壁之窗,虽已分割内外,但却无隔绝之感。为不让女伴看到她眼下的异常神态、窥破她与他的秘密、不让他俩的私事成为女伴们私下议论的话题,她不敢呼唤婢仆,而是自己亲自动手,关门栓窗,拉下窗帘,掩上门幔,把自己与即将到来的他隔绝在闺房之内,逃离女伴探寻的目光。但读者还是从这寥寥数句中,清晰地看到了她的内心世界,仿佛也听到了她砰砰的心跳。

  第四首承前一首而来,是男女幽会后女子心态的描述。

  男女情爱,不在于一日之爱,片时之欢,而在于爱得诚,爱得专,爱得始终如一。诚然,青年男女相识、相悦、相戏,进而成男女之欢者,亦应算是男女爱情之内容。但见异思迁,另图新欢,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终生痛苦之上的爱情,是不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的,历来受到人们的唾弃。在我国文学长河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俯拾即是。其内容丰富而复杂,表现形式也异彩纷呈。但概而言之,无非是两类: 一类是歌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另一类是薄幸郎、负情女弃旧图新的“爱情”。本诗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迫切,已见前述。但她与他的爱情,又究竟属于哪一种?这首诗为我们作了回答。

  “金盆”两句,述说求佛之事,初看似乎离开了爱情的范围,其实仍紧紧地围绕着主题。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佛门是人们奉献虔诚,寄托理想,提出愿望的地方,姑娘拜佛诵经,显然是为同一目的而来,所不同的是她的奉献、寄托与愿望,都与爱情有关。关于这一点,读者听其所言,“来生何所愿?与郎为一身”就可恍然大悟。原来她不仅当时和现在爱着她的意中人,而且是明天和将来也不变心。这种爱,可谓真,可谓诚,可谓专,可谓始终如一。不仅如此,诗人还进一步告诉读者,她不仅今生今世与他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而且现在已在祈求来生来世与她的郎君再度重逢,再次结为夫妻。女主人公对她心上人的爱,已经达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读者从中也深受感动和教育。

  这一组组诗共十八首,以女子的口吻述说青年男女的爱情。各篇独自成章,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各不相同的独立意境; 但各篇之间又紧相连结,组成一个意脉相连、前后呼应的整体。通过这一组诗,为我们塑造了鲜明可亲的女主人公形象,歌颂了她与他烈火般的爱情和纯正崇高的品德。

  所选的四首诗与其他未能入选的十四首诗一样,以俚语入诗,明白如话。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每首诗的最后一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绾作同心结”,是男女青年情爱的象征与结晶。“但看枕上迹”,表明女主人公对她的意中人思念的激烈与缠绵; “恐有女伴窥”,是她心态的逼真表白; “与郎为一身”,是她对他爱情的真诚专一的形象描绘。

相关推荐

  • 《江南曲》原文及赏析
  • 《怨诗》原文及赏析
  • 《古别离》原文及赏析
  • 《古怨别》原文及赏析
  • 《啰唝曲》原文及赏析
  • 《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赏析
  • 《玉台体十二首 (其十一)》原文及赏析
  • 《寄衣曲》原文及赏析
  • 《望夫石》原文及赏析
  • 《送衣曲》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