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
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大约写于他科举失利后不得不离开京师时。上片是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写他与情人离别时的情景。前三句是点明分别的时间与地点:在长亭旁,寒蝉凄凉而急促地叫着,一阵急雨过后,暮色降临了。此刻悲鸣满耳,悲凉的气氛充溢四野,词人的心头似乎也笼罩一层阴云。接下三句写情人的留恋与舟子催发的矛盾,惜别之情已至高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帐饮”而又说“无绪”;正在“留恋”而又被“催发”,每句都没有说完便另转。陈匪石先生在《宋词举》中称之为“半句一转”。这种变化的句式是和临别人起伏的心情一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写最后分别的情景。他们为什么会说不出话来呢? 一是可能在极度悲痛时欲说而不能;二是可能在“兰舟催发”之时,情急语塞;三是可能要说的话很多,千头万绪一时又无以说起。所以苏轼写自己在梦中与亡妻相逢时的情景也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上片的最后二句是设想之词,由“念”字一领到底。“去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自己离开情人而去的由近及远的行动;二是有“去”而复“去”之义,说明自己此去遥远,于是使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行行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诗句。接下去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融情于景,意在烘托一种使人迷茫的意境。
下片是写离别后对自己孤寂的羁旅生活的设想,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把“凝噎”在心中的话表达出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词人的直抒之笔,既承上片的惜别之意,又转写别后的相思之情。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使人感伤的主题,所以江淹说:“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矣。”而秋天又是草木凋零的季节,宋玉说:“悲哉! 秋之为气也。”因此,在这个时候别离使人倍感伤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以具体的场景反衬不尽的离情。“酒醒”应“帐饮”;“晓风残月”,既应“长亭晚”,又写时间的延续。以上三句虚景实写,意境清幽,一向被看作最能代表柳词的风格。所以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上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那么怎样理解柳永这几句词,其妙处何在呢? 过去,一些论者都认为它是通过描写凄清的景致,表现了词人的孤寂冷落之情。一般地说,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一是古人送别时常折杨柳相赠,“柳”谐“留”音,有挽留、惜别之意;二是晓风清凉,可以给人以凄神寒骨之感;三是残月也可看作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将以上几种意象联系起来,说它表现了凄清的意境,似亦不为牵强。但是我们也可以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而把这一段所描写的看作是“乐景”:杨柳岸边,晓风吹来,枝条披拂,岂不可爱? 此其一。再与前面“寒蝉凄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等描写相比较看,其景象也显然不能算作“哀景”。此其二。倘若从另一个角度看,岸边杨柳依依,晚风习习,沁人心脾,这不正是情人幽会的好去处吗? 怎能说给人以衰飒之感呢? 此其三。因此,把这些景物看作“乐景”也完全说得通。其好处是,以乐景写哀,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这正如谢榛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四溟诗话》)。此外,词人既然能把离别后所去之地的景物写得如此具体、真切,当会使人想到词人必有无数次这种浪迹天涯的羁旅之苦。并且,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前面的与情人将别、临别的种种情状相接,还能使人回味全篇,顿觉惜别之情愈深。接下二句仍是设想之笔。“良辰好景”是承“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来。这既是对上一句的反思,又是对今后漫长的孤寂生活的想象。感伤之情,使人回肠荡气! 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直接抒情,总括全篇。至此,词人的怅然若失之情已达极至。
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对词人离开京都时与情人分别场面和别后旅途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依依难舍的离情;同时反映了他仕途坎坷、漂泊江湖的抑郁心情。这首词所写的虽然是一般的羁旅生活,似乎仍属于晚唐五代以来的离愁别绪题材,但是由于作者把游子、思妇的感伤之情与自己仕途蹭蹬的际遇结合起来,所以不仅具有情真意切的感人力量;而且在一这程度上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使之从小庭香径扩展到都城市井。因此,此词便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艺术上,词人以铺叙手法写离别场面,层次清晰而自然;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墨淡而貌显;用语通俗,词浅而情深。这些都足以代表柳词的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