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
烟渺渺,碧波远。白露晞,翠莎晚。
泛绿漪,蒹葭浅。浦风吹帽寒发短。
美人立,江中流。
暮雨帆樯江上舟,夕阳帘栊江上楼。
舟中采莲红藕香,楼前踏翠芳草愁。
芳草愁,西风起。芙蓉花落秋江水。
江白如练月如洗,醉下烟波千万里。
这是作者描写秋江景色的一首山水名诗。该诗从三个不同的时间——清晨、傍晚和月夜描写秋江上的诗情画意,境界开阔,令人神往。
开首四句,展现秋江的晨景: “烟渺渺,碧波远。” 太阳出来,江面上飘浮着一层轻纱似的薄雾,远远望去,只见一江碧水波光粼粼地向前流去。这是秋江的远景素描。而江岸近处,则是“白露晞,翠莎晚”。那草木上晶莹的露水也被渐渐晒干了,翠绿的莎草已到成熟期,可以采掘入药了。(据有关药书载,莎草属多年生草木植物,茎三角形,叶如针线,地下块茎可入药,其名香附。) “泛绿漪,蒹葭浅”。形容那茂密的芦苇生长在浅滩岸边,江风吹过,碧绿的苇丛泛起层层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左右摇摆。在这里,作者的亲身感受是: “浦风吹帽寒发短。”浦风者,江风也。这句是说,江风吹动着帽巾,因发短而觉凉意。这是作者对秋江晨景的亲身体验。
中间五句写秋江上乍晴乍雨的晚景,画面生动,情景交融。“美人立,江中流。”作者站在岸边,见那年轻貌美的采莲女子直立船头,随江水飘流。蓦然间,“暮雨帆樯江上舟”,黄昏时刻,一阵秋雨笼罩江面,船儿任风吹雨打,不肯离去。待到雨过天霁,“夕阳帘栊江上楼”,一抹落日余晖斜照在江岸红楼的窗棂上,与“暮雨帆樯”形成鲜明的对照。此时,作者又目睹“舟中采莲”女子归来,送来阵阵“红藕香”(红藕即红色荷花),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在“楼前”徘徊,“踏翠芳草”,寄托“愁”思。在我国古代,曾有赠香花表示恩爱的风俗习惯,作者目睹荷花而又闻其幽香,自然会引起对往事的回顾和思念,产生一番“愁”情。或许,作者因此联想前朝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的情景(这是她为抒写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而作的爱情词),可能是作者因见“红藕”而引起对妻子的怀念。由于长期离别,难以重逢,故两地相愁。总之,这种 “愁”,是作者长期客居他乡,飘泊异地,因怀念故乡或亲人而产生的一种离愁。
最后四句写秋江的月夜。夜色迷茫,西风习习,那盛开的荷花被吹得纷纷落下,飘浮江面。这是作者的寄意联想。他是借助落花流水之景发出对年华易逝、仕途坎坷之慨。或许,作者因此而联想到唐代诗人高蟾的绝句《上高侍郎》: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于是,他对自身“志操耿介”、胸怀高洁的品格予以寄托,以此作为自我形象的传神写照。
紧接着,作者由观察近景而放眼远景: “江白如练月如洗”。皓月当空,银光闪烁。江面在月色映照下,宛如一匹硕大而洁白的丝绢。在这月明风轻的夜晚,作者陶醉在迷人的风光里。“醉下烟波千万里”,把心头的思绪托付流水,随之飘泊千里万里。这是作者寄情山水、留连忘返的真实情感。当然,它也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境,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词采华丽,形象鲜明,节奏明快,格调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全诗以“秋”为背景,以“江” 为中心,通过三个不同的时间,再现秋江三个不同的典型景色,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明净、优雅、爽朗、浩渺的秋江风景图,给人以水碧、莎翠、荷红、月白……各种自然美的艺术享受。作者又博采“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的特点,长短句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格式。虽说前段象“词”,中间象“绝句”,后面又象诗词的化合物,但却浑然天成、熔铸一体,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然而,这种艺术特点,是与作者“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宗旨相吻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许多诗句与前人的作品确有“似曾相识”之嫌,故《四库提要》说他“句拟字摹,食古不化……”。这个批评从总的说,是正确的,但不能说何景明就没有比较清新的作品。照我看来,这首《秋江词》,就是别开生面的好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