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乌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这首诗写在山居等候友人共宿的情景。“业师”,业禅师。“山房”,山寺中的客舍。“丁大”,名凤,是诗人的同乡友人。诗中先后描绘夕阳落山,众壑昏暗,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乌栖定等生动的意象,一层层地渲染环境气氛。从夕阳落山到松际月出,再到烟乌栖定,随着景物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这种写法,巧妙自然,而有引人入胜之妙。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喜欢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流动变化。读他的诗常常感到好象在观看镜头不断转换的电影。而王维是一位画家,他在写诗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画家的艺术眼光观察自然,所以经常是捕捉住多种自然景物在一瞬间的动态,予以有机和谐的组合,展现出同时并存于一个空间中的景物形象。读他的诗,我们往往觉得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位山水田园诗的大师,在表现自然美的艺术方法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体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渗透着诗人欲与知音共此良宵的盼望之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风泉而感山幽,十个字,表现了诗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把对于景物细致、微妙、丰富的感受都传达出来了,用笔极精练,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触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 “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句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增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也暗示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无意地反衬作者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活画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正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这一笔非常精彩。清代诗评家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五中,评南朝齐代诗人谢朓的“天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二句诗说: “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这一评语,用来评孟浩然的 “孤琴候萝径”,不也同样合适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