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日暮不胜愁,送客沾衣江上楼。
明月峡添明月照①,蛾眉峰如两眉愁②。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之作。李协,其人不详。《全唐诗》 卷二九○载杨凝 《初次巴陵》诗一首。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从本诗所言明月峡、蛾眉峰看,诗当是作者在巴陵一带送李协入蜀之作。
首二句实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心境。第一句的 “江边日暮”,是说作者在一个暮色笼罩的傍晚相送李协,并且一直送到长江岸边。寥寥四字,并没有描绘江边的景色,但是通过后面 “不胜愁”三字所强调的诗人主观感受,我们又分明看见了一幅水天苍茫、暮色迷漫的画图,仿佛这江水,这暮色,都适足发人惆怅,原因就在于作者把自己惜别的愁苦一齐注入了水天暮色之中。第二句进一步点明作者在江边驿亭的楼上为李协饯行。如果说前面的 “不胜愁”还只是临别前的满怀愁绪,那么此处的 “送客沾衣”,则是二人分袂时痛苦感情的发泄。“江上楼”,不仅暗写作者与李协在楼中饯别的场面,而且联系后面二句,也使我们想到作者送走李协之后,迅即再度登楼远望李协去船的情景。
三、四两句,正该是作者登楼远望,设想李协入蜀途中的景况。诗人想象李协乘舟进入明月峡时,正值明月朗照的夜晚,凄清的月色如李协的离愁一般洒满峡内; 诗人又想象李协经过峨眉山所在地域,他那愁蹙的双眉,恰似峨眉山那两座婉如蛾眉的山峰一样耸起。诗人巧妙地利用明月峡与明月、峨眉峰与蛾眉的形似,衬托比喻李协途中的离愁。作者的这种想象,实际正是他自己与李协分别的愁怀的表现。从作者想象李协所经地域的情景来看,李协当是由长江水路入川,经过明月峡到达古僰道县(今四川宜宾市) ,然后沿岷江上溯,经古南安县(今四川乐山市) 走青衣道入益州成都府。
这首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它的艺术功力主要体现在后两句。作者善于选择典型地域的典型景物,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的手法表现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意境取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