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 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是传诵的名篇之一。它的写景有特色: 一是从大到小,移步换形; 二是情景结合,转换无迹; 三是用说明来做描写; 四是对偶与散行错综,整齐活泼。
一、先写“环滁皆山也”,是个大范围,按此句不确,不是环滁皆山。下指“西南诸峰”,范围缩小。再指“琅琊”,再缩小。再指山上的醉翁亭,再缩小。从作者所见说,先看环滁的山,再走向西南诸峰,看到“林壑尤美”。再走上琅琊山,看到“蔚然深秀”。再上山,听见水声,看到泉水泻出两峰间。再前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登上亭,看到景物的朝晚不同,四时变化。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是为了要突出醉翁亭。一路写来景物各各不同,是移步换形,写出所见所闻,引人入胜。这样写到醉翁亭是非常自然的。在描写景物上,概括与具体相结合,避免一般化。像“林壑尤美”,“蔚然深秀”,还没有写到亭,只是陪衬,所以概括写。像“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才写亭,是主体,就具体写。要是把山里的景物也具体写,就把宾主的地位混淆,不能把亭突出来了。
二、写到亭,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自号醉翁,所以也称亭为醉翁。“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按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政治主张,被贬官到滁州做太守,当时只有39岁。这篇即是在他40岁左右写的,为什么称“翁”?他很要做一番事业,并不沉醉于酒,为什么称“醉翁”? 在这里含有他因赞同革新而被贬官的不平的感慨。接下去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点明他意不在酒,在山水,那就说明他没有醉,醉了就不能欣赏山水了。他倘真的爱山水,怎么又寓之酒呢? 在这里,含有他的不平的感情,想借酒来排解,但排解不了,所以意不在酒;又想借山水来排解,也不行,只好又寓之于酒,又借翁来自遣。这是抒情,抒发他的不平之情。从抒发不平之情到意不在酒,转到在乎山水,接下来描绘山水景物,这样转得很自然。从意在山水,再转到寓之于酒,把感情写得含蓄不露,不落痕迹,构成他的文章的特色之一。
三、这篇文章的描写,都用“也”字做句尾,不少句子采用“……者……也”的形式,这是说明的句式,却用在描写风景里,是比较特别的。象“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里,前面是写所闻所见的景物,后面是写朝晚景物的变化,都是写景。但用“者”和“也”相应,就把写景变成说明。有了这个说明,就点明这些景物是什么,而前者是写酿泉,后者是写山间之朝暮。但也有不用“者”字的,即不点明的,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话里不用“者”字,不点明这里在讲什么。倘加点明,那末“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者,借山水以寄慨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者,借酒以消愁也。”这样一点明,就不含蓄了,就落痕迹了,所以不用“者”,不点明。但不点明又要使读者体会到他的用意。因此在形式上显出这两句的不同来。从这个不同里,显示他的含义。再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也不用“者”,用“者”成了“故自号醉翁者,有所感也”,也要点破了。当然这篇里也有点破而不用“者”的,象“环滁皆山也”,已经点破“皆山”,同上举的不用“者”而未点破的不同。这里显示出他用说明句来做描写景物的含义。
四,这里的写景句,采用相对的形式,象朝暮相对,晦明相对,写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这是对偶。接下去倘作“朝则明、暮则晦”,也成了对偶,但他作“晦则明变化者”,就变成散行了。再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野芳”两句写春夏的景色相对,“风霜”两句写秋冬景色不对,倘作“风高霜洁,水落石出”,就对了。这里的不对,是有意要改成不对的。对偶显得整齐,不对显得活泼,对偶和散行结合,构成错综之美。
这篇还可注意的是“山水之乐”要“寓之酒”,不是真乐山水。末段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见得人之乐是从太守游,太守之乐则人不可知,接下“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又回到酒,说明并非真乐山水,还是借酒消愁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