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妇女们往往比男性感受到更多的感情上的压抑,生活上的不自由。尤其是那些深宅大院里的上层妇女,更是规行矩步,战战兢兢,不敢越礼教雷池一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就因为有那么一块“心病”,而受到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嫌弃吗? 因此对青春的爱恋、对爱情的向往,只能是她们压在心底的秘密,或者是虽然有所意识,却从不愿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美好天性的长期抑制、扭曲的结果,连她们自己也好象麻木不仁了,好象也单纯得象小孩子一样了。其实这只是一座运行着地火的火山,一旦爆发,长年积郁的感情的熔浆,将更加炽热、更加炙人。
王昌龄的《闺怨》,正是准确地把握了这样一位少妇的心理状态,并以她的心理活动的流程来结构全篇。以致在众多的“闺怨”诗中,卓然不群,倍受青睐。
诗的第一句点明“闺中少妇不曾愁”,接着用“春日凝妆上翠楼”来对第一句作具体、形象的说明。凝妆,盛妆打扮;翠楼,青楼,古代显贵人家的楼房多漆成青色。从这两句来看,这是一位生长在富贵、但又是禁锢式的环境中的年轻妇女。她的活动天地是那么狭小,感情的世界似乎也是那么狭小。但这仅仅是诗的上半部分。
当少妇浓妆艳抹,满腔喜悦地登楼之后,她的情绪产生了突变。“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是不期而遇、不经意间见到的意思。这是全诗重要的转捩点,扑入眼帘的青青杨柳,触动了她心中的敏感区,使她从迷梦中警醒过来。春光易逝,韶华难驻的感叹,折柳赠别,别后怨旷的种种情景,刹那间都涌上心头。这种刺激来得太突然了,精神上的防线崩溃了,感情的地火迸射而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初真应该挽留他,不要去猎取功名,以致辜负了彼此的青春,牺牲了家庭的幸福。
沈德潜《唐诗别裁》称王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读这首《闺怨》,也很有同感。诗题为“闺怨”,但一、二句非但不写怨,反而正面表现少妇因春光到来的喜悦。这似乎有悖于题旨,出人意料之外,其实,这恰恰是为反跌出后面的“悔”蓄势。前面越是充分地刻画少妇不知愁的心理,那么她因杨柳而触动的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对夫婿久出不归的幽怨,才会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