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
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
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天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
姓为苏,字伯玉。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这首诗是一位妻子写在盘子上寄赠给在外做官的丈夫的。象许多古代妇女一样,这位妻子的姓名已不为人所知;由于历史的淹没,这只盘子也未能在博物馆供人们参观。但这首诗却被南朝诗人徐陵编入以妇女为题材的诗集《玉台新咏》之中。由于不同刻本,编排顺序略有差异,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汉、晋二说,本文暂从晋代说,不作具体的考证。要之,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怨恨却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永恒的主题,存在于各个朝代之中。
诗的开头连写三种自然景象引发出“吏人妇,会夫稀”的感慨。“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三句中的鸟、鱼、雀并不见得实指苏伯玉妻本人,而是从这三种现象中提示出一种因果关系以说明自己很少见到丈夫的原因。这种原因就和这些自然现象一样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因而也是无情的。作官吏的妻子,就只得承担起离别的痛苦。在这首诗之前的古诗中,就已有“不堪吏人妇”,“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怨恨(《孔雀东南飞》),在此之后又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慨(王昌龄《闺怨》),封建社会中,做官吏的妻子看来并不幸福。
以下六句写夫妇离别的痛苦对她的折磨:出门盼望丈夫,见到和丈夫一样穿着白色衣服的官吏,心中升起一点希望,但仔细看看又不是自己的丈夫,失望粉碎了她的希望,她只得怏快地回到门内,但刚才的失望引起了心中的辛酸苦辣,她穿堂入阶进了自已的房间,急急地织起布来,想织进千丝万缕的怨恨。这一连串的走路和织布的动作描绘,表现了她对痛苦情绪的摆脱,可这痛苦是无可奈何摆脱不了的,诗中在“急机绞,杼声催”一句后戛然而止,代之以长长的叹息,她又向谁去诉说哀怨呢? 既然承受了痛苦,就只得去独自体验了。
其实作为妻子是可以向丈夫诉说哀怨的,诉说是为了求得理解。但我们从以下几句独白式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出她的丈夫是不会理解她的。她对丈夫的挂念与期望并没有得到丈夫在感情上的回报:尽管她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丈夫,可她的丈夫却“出有日,还无期”;尽管她每天结头巾时都想到丈夫,但她却不能肯定无情的丈夫也挂念着她;“妾忘君,罪当治”,说明她是问心无愧的,但她更希望丈夫能理解她的这份情谊。从“君有行,妾念之”到“妾有行,宜知之”六句,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也写出了她对这种缺乏爱情的夫妇关系的担忧,暗示了她丈夫的无情。如果说夫妇离别是一种痛苦,那么象这样无情的、被抛弃了的离别则是一种更大的痛苦。
她的担忧不是无缘无故的,诗中接着展示了她丈夫苏伯玉的为人。“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诗从这儿开始换了入声韵。和诗的开头一样,这两句也是起兴的手法,引出下句:“姓为苏,字伯玉。”这样写包含了一种怨恨之情,意在指出就象黄的是金子,白的是玉石,高的是山,低的是谷一样,人世间确确实实有这么 一个负心人,他姓苏,字伯玉。下面几句诗在口气上带有讥讽的意味,勾画出一个富贵得意却无情无义的形象。诗中先夸苏伯玉多才多智,又点明他现在蜀地做官而家在长安。接着问道:“何惜马蹄归不数?”为什么怜惜马蹄,回家的次数不多呢?下面两句作了回答:原来苏伯玉在外有酒有肉,生活得十分惬意,早忘了长安的妻子,他的马儿也吃着麦与粟,养得膘肥体壮,却没能载着他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
最后三句,给自己的丈夫说明阅读盘中诗的方法:“当从中央周四角”。即从盘子正中写的本诗第一个字“山”出发,然后一周一周地向外环绕着读。“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两句与前面“人才多,智谋足”形成了对比,使人们看到苏伯玉在干禄求利方面非常有能耐,却不懂如何理解和体验妻子的爱心,大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之意。
这首诗基本上是口语化的,由三字一顿后转为七字一句,注意换韵换势,因而质朴但不平直,表现出意绪盘桓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