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行归塞尽, 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 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 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 孤飞自可疑。
这首诗通过写孤雁的神态和行动反映出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情景交融,景出笔端而意在言外,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诗的起首,诗人冠以一疑问句表示对孤雁的关切。“几行”和“尔”形成鲜明的对比,“归塞尽”和“独何之”也形成对比,这样两相对照,很好地写出“尔”的孤单和寥落。几十只雁子,成“人”字形翩翩飞舞,所过之处留下雁语声声。它们欣然归塞,可是这只孤雁,你将飞到哪里去呢?一个“念”字表现出作者对孤雁的关心。这个问句中虽没有一个“孤”字,而孤意已出。一只雁子在彷徨犹豫不知所往,不是很孤单的吗?诗作者一生多作客他乡,他的处境也和这只孤雁一样,没有个安定的时日。作者对孤雁处境的同情与关注,实际上是在慨叹自己到处飘泊,慨叹自己大半生的羁旅生涯。这种澎湃的感情,在作者的诗句中没有正面写出,而是让读者在吟读时从字里行间去体味出,写得耐人寻味。
诗的颔联又以渲染的笔调,极力描写了孤雁的神情和行动。“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既写出了孤雁失群的原因,又写出了失群后的表现。一个夜晚,天上下起了大雨,群雁遭到了袭击,它们互相呼叫着,恐怕离失这个群体。但这只雁子终于失去了它的集体。它欲到寒塘中暂时歇息一下,但又惧怕它寒冷,迟迟不肯下去。这里“相呼失”写出了当时群雁的惊惶的神态,“欲下迟”则写出了孤雁的一种犹豫不决的神情,同时也透视出它内心的活动。这样以寥寥数字写尽群体在紧张气氛中的神态,把孤雁的心情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可以说作者的功力非凡。这两句诗中,不著一雁字而雁自存,不言一孤字而孤态尽出,可以看作此诗的最为精妙之处。清人纪昀在评论此联时说:“不言孤而是孤,不言雁而是雁,此为句外传神。”这可以说是中肯之语。
诗的颈联,上承颔联,继续写孤雁的行动和神态。但这两句诗没有重复写一种剧烈的动态,而在平静中写出动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两句,留给人的印象已不是“相呼失”的强烈的动作感,而是一种静悄悄的动态感。此时孤雁已经没有急呼的力量,它在一种清冷的氛围中哀伤地缓缓地飞行,而诗的节奏也明显放慢,与诗句所反映的情绪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里仍没有明言雁字,而是写云和月的情态。它们一个是低低地流动,这反衬出孤雁低沉的心情;一个是冷冷地随孤雁移动,这也反衬出孤雁内心的凄楚,写出周围环境的冷清。在后一句中,作者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移到关塞明月之上。月亮本来是没有冷热之分的,诗人却用冷来描写它,目的是要加重这里的凄清的气氛。这一联中仍没有用一个孤字,而孤意已在暗淡凄冷的描绘中显现出来了。
诗到尾联,才首次出现“孤”字。这个孤字有文末扣题的作用。使贯穿全诗的主线在几番似隐实显之后,露出了它的真面目,这样,虚实结合,使全诗文气畅通,饶有兴味。在第一联中,诗人还是在幕后若隐若现地与孤雁对话,到这里,他已公开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对孤雁的前途表现出一种担心。这种担心是基于诗人对孤雁的同情这个基本态度的,他之所以对孤雁如此关注,是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他的处境与孤雁相似,虽不会有丧命的危险,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这个“自可疑”,使读者也不能不为他的前途担忧。
拟物诗不难在逼肖,而难在得神。这首诗可谓是得神之作。孤雁的每一个特征,每一点感受,每一个动作,无不影射,且比拟着诗人自己的处境。孤雁周围的凄冷环境就是诗人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