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张养浩《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2023-03-28 15:25:14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的七言律待。泰山又称东岳,在今山东省中部,与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合称“五岳”。泰山最高处为玉皇顶 (又称天柱峰),位于泰安县境内,海拔1545米,并不比华山、恒山高,但由于古人尊崇东方,以为东方是万物始生之地,所以有“五岳之长”的美誉。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历代帝王向往之地,能在这里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被视为昭垂万代之举。泰山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常喜登临游赏之地,留下了许多遗闻逸事与不朽之作。《孟子·尽心上》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泰山拔世独立之气势; 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的名句更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登高远眺可扩大人的胸襟,陶冶人的情怀,甚至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异样感觉,古人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绝非夸饰之语。

  这首《登泰山》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渲染泰山景象,以写意抒怀为主,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登临泰山并不是一件轻松之举,但诗人渴望览胜之情竟使他忘却了攀登之艰,仿佛如乘风驾云一般轻快。首联上句“风云一举到天关”,在看似轻松的笔墨中反映出内心的喜悦和迫不及待一览胜概之情,诗人愉快的心境似乎缩短了空间的距离,犹如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的吟哦一样,是内心激情的外化。

  “快意平生有此观”,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唐诗人李贺《梦云》诗有“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之句,本是他梦游玉宇的奇想,齐州在此泛指中国,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故云“九点烟”,极言居处之高。此外,齐州又是今山东济南一域的古称。颔联上句“万古齐州九点烟”化用李贺诗意,将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写出,又饶有本地风光,想象中景与现实中景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万古”的历史纵深感。“日上三竿”是平地上早晨九点左右所见太阳的高度,古诗早有“日上三竿风露消”(《岁华纪丽》引诗) 的吟诵。泰山由于高耸云天,在泰山极顶望日就有了与平地不同的感觉,登高所见者远,因而推延了地平线,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日上三竿的景象。两句写景很有特色,泰山极顶以下云环雾绕、一片苍茫中托一轮红日高挂,终于引来诗人哲理性的思索。

  “井处”是坐井观天之意,因在地平以下又处境局促,故喻见识不高。“巢居”原指原始人类栖息树上,《庄子·盗跖》:“古老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传说古代的隐士巢父即因巢居而得名。“巢居”的境况并不比“井处”宽敞,何以诗人吟出“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的颈联呢? 原因就在高低之势不同。诗人登泰山居高临下,俯瞰脚下,顿觉天地宽阔,连类而及,自然想到“巢居”与“井处”的高下之分,正如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的感受一样,显然具有“登得高,看得远”与高瞻远瞩的哲学涵义。

  在一番深沉的思索之后,诗人又因情生景,张开想象的翅膀,驰骋情怀,遨游天界了。尾联二句就是诗人畅想游仙的写照。洪崖是传说中黄帝的臣子伶伦,至唐尧时已活了三千岁,号洪崖先生,是中国古代的仙人。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本诗中“笑拍洪崖咏新作”本此,是诗人想象中神游太虚的境界。“笙鹤”暗用仙人王子乔事,据《列仙传》卷上载: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楚辞·远游》“吾将从王乔而娱戏”,王乔即王子乔。“笙鹤”关合王子乔“好吹笙”与“乘白鹤”二事,“满空笙鹤下高寒”就是许多仙人乘鹤从天而降,笙乐仙歌缭绕之意。苏轼有句云:“泠然心境空,仿佛来笙鹤”。就是凝神冥想中思接仙境的写照。本诗用王子乔故事是作者于志得意满之际的一种心灵净化的反映,他幻想与古代众仙结伴盘桓于泰山之颠,畅游于缥缈瑰丽的仙境,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这种类似出世的遐想在古人作品中常常出现,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也曾产生这样的感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这是游赏祖国锦绣山川时产生的一种奇异的幻境,本诗尾联所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受。

  全诗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直感与哲理相交织,展现了诗人志趣高洁而又恬淡闲远的内心世界,富于情趣; 颈联蕴涵深远,又富理趣。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本诗之立意与构思深得陆机之意,情与理的交融,构成了此诗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特色。

相关推荐

  • 铁保《登智珠山》原文及赏析
  • 汪承爵《登恒山》原文及赏析
  • 鲍照《登庐山》原文及赏析
  • 郜锦《登嵩高》原文及赏析
  • 觉慧《登岳麓》原文及赏析
  •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 汤右曾《登云麓峰望南岳歌》原文及赏析
  • 吴秀美《甘夫人墓》原文及赏析
  • 张固《独秀山》原文及赏析
  • 杨慎《滇海曲》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