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2023-03-28 15:58:09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律诗作于何年,已不可考。据其意境看来,当写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漫游金陵之时。

  首联所言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江南通志》载:“ (南朝)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曰凤凰山。”凤凰翔集,古人认为是祥瑞之兆:“飞来五色鸟,自名为凤凰。千秋不一见,见者国祚昌。” (明·王世贞《钦鸟行》但现在诗人所见是“凤去台空”, 祥鸟不见,废墟残留。金陵本是六朝故都所在,而今若此,点明六朝已被历史淘汰。“江自流”,唯有那大自然的长江,奔流不息。起句咏史抒怀,对句“凤去台空”,近景所见,“江自流”,此为远景,俯瞰所现。未写登台人,而诗人自在景中。两句之中“凤”字三用,“台”字两出,叠字成章,毫无重复堆砌之嫌,而有音节流转明快之感。

  颔联承上写来。吴宫,指三国时吴国王宫。孙权曾建太初宫,方三百丈。孙皓曾建昭明宫,方五百丈。大开园囿,穷极奢巧。可是那长满奇花异草的吴宫,现已湮没为幽僻的小路。晋代衣冠,指晋之豪门世族,如王导、谢安之流。《晋书》载:“琅琊王司马睿即位于建康,时王谢衣冠之族甚威。”如今,那些“风流人物”的陵墓,已成了一片荒丘。诗人咏史,沧桑易世,由吴而晋,通过“埋幽径”“成古丘”具体景物的描写,使感叹古今兴亡这一抽象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使人睹物而深省。

  颈联由凭吊怀古而转写诗人眺望风光,境界宏阔,气象壮丽。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其山孤绝,有三峰并列,故曰三山。“半落青天外”,本指远山一半被烟霭所掩。正如陆游《入蜀记》所言:“三山,自石头 (金陵城) 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而李白着一“落”字,将静止之山飞动,既切景而又极富神韵。“二水”,指秦淮河流至南京,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沙洲横卧二水之间,又为静中有动。两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相映成趣,可谓匠心独运,堪称千古绝唱。

  尾联作结。“浮云蔽日”,典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以浮云喻奸佞,以日喻君王。此句指出奸权当道,遮蔽了君王视听。可谓寄意深婉。联系开篇四句,六朝、吴,晋之灭亡,皆因君昏臣奸所致,而今帝王正为“浮云”所蔽,国运堪哀,忧国之心,朗然裸呈。又使前两联咏史,落在意为唐帝镜鉴的实处。可谓照应缜密。长安,为帝都所在,以喻朝廷。而“不见”,暗合诗题的“登”字,也写出了作者被排挤在外的处境。“愁”字,既有担心社稷安危之虑,也含报国无门,无法“济苍生”之怨。意蕴深长,耐人回味。

  李白很称道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一诗,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句,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李白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观其二诗,从用韵来说,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云:“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就其内容而言,同写一“愁”,但内涵则有深浅宏隘之别。故高步瀛先生《唐宋诗举要》说,此诗虽不及崔诗之超妙,但结句用意却略胜一筹。

相关推荐

  • 赵抃《登蓬莱阁》原文及赏析
  • 王得臣《登莲花峰记》原文及赏析
  • 智舷《登石笋矼》原文及赏析
  • 陆游《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原文及赏析
  • 钟惺《登泰山玉皇顶》原文及赏析
  • 张养浩《登泰山》原文及赏析
  • 铁保《登智珠山》原文及赏析
  • 汪承爵《登恒山》原文及赏析
  • 鲍照《登庐山》原文及赏析
  • 郜锦《登嵩高》原文及赏析
  •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