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怀念远行亲人的诗。属《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玉台新咏》把它列为枚乘所作。象这类描写夫妻相思之苦的诗,在《古诗十九首》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庭中有奇树》写得委婉,由树及花,由花到人,层次深入地揭示出思妇内心深藏的哀伤、忧怨,细玩此诗,颇有趣味。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奇树,是指嘉木,美好的树;华,即“花”,发华滋,是说花开得极茂盛;荣,也是花的意思。遗(wei为),是赠送的意思。以上四句,诗人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多么幽静,枝叶繁茂,花香袭人的自然环境:庭院中,有一棵嘉美的树,绿叶茂盛,茂密的花朵竞相开放,显得那么诱人。一位青年女子,攀着树枝,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枝鲜花,打算把它赠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是美好的象征;花是表达感情的信物。这位青年女子攀树折花,目的是为了赠送给自己的情人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凡是写女子相思、相恋之情的,往往从四季花卉的开放与败落来引发的。因为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我国古代妇女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能象男子那样,或驰骋于疆场;或经商于集市;或为官于朝廷。他们只能生活在闺门之中,所见到的也只能是日月的升降,花卉的开落,虫鸟的鸣叫等等。因此,她们对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极为敏感。这四句诗也是这样,诗人先写庭院中树的美好,花的鲜艳,然后写青年女子情不自禁地攀着树枝,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此情此景,和谐自然,是极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四句,是写青年女子手持鲜花而无法送达之无可奈何、自我宽慰之状,也是青年女子思恋之苦的曲折反映。盈,充裕、满的意思。“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青年女子的衣袖,大有香气扑鼻之感。这句同上句的“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相照应,既写出了花的芬芳,又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神情,用奇花及浓郁的芳香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再恰当不过了。
而“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两句,是说:“这花又有什么稀罕的呢? 只是借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女主人公面对现实,清楚地知道,天遥路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很困难!何况又是一枝极易凋零的鲜花呢?所以此时此地,青年女子只能听任香气溢袖而又无可奈何。这种痛苦之情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本来,青年女子折花是为了送给远在天涯的亲人,但因路远而不能送达;面对花枝,更触动了她的别离之感,这正是本篇的主题之所在。此诗从“奇树”写起,写花之艳丽,花之芬芳,而最后却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读者感到惊奇。诗人为何一扬一抑,细细玩味,却有道理。诗人写花之可贵,是为了表达思妇对恋人的相思之情;同样,主人公折花馈赠,原是为了解脱相思之苦,而所思之人,偏偏又远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空又添了一层苦恼和忧愁,相思之情更加无法解脱。这一扬一抑,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增强了,诗的主题思想也更加突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首先,诗人将女主人公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寓于对奇树的具体描绘之中。该诗主要是写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但通篇却未有凄凉悲哀的词句。它所蕴含的相思之痛和人物的全部感情,都深深地埋藏在对具体细节的描绘之中,委婉、含蓄地表述出来,让读者去感受、去想象、去体味。同样,该诗对于女主人公也没有具体描写,女主人公的形象,也是通过“攀条”、“折花”、和“盈怀袖”等具体细节清晰地显现出来。
其次,此诗结构跌宕起伏,给人以变化无穷之感。全诗共八句。头两句写树、叶、花;第三、四句写“攀条”、“折其荣”、“遗所思”,这之间,诗的意境有了一个转折;到“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诗的意境又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到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诗的结构跌宕起伏,曲折委婉。诗人由开始赞美“奇树”、“华滋”、“馨香盈怀袖”,到后来“此物何足贵”,这前后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忽说贵,忽说不贵的变化,正是为了突出诗的主题。正如清人张庚在《古诗十九首解》中所说:“通篇只就‘奇树’一意写到底。中间却有千回百折,而妙在由‘树’而‘条’,而‘荣’而‘馨香’,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嬗迤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
第三,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练准确,毫无雕琢的痕迹。“奇树”、“绿叶”、“华滋”、“盈怀袖”等等词语,朴素自然,从生活直观中提炼出来,熔入诗中,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树之嘉美,花之茂密。这些,都是诗人向民歌学习的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