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①。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②。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昭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郭茂倩释其题云:“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如此说来,当是民间之作。
前八句写相思。思妇对丈夫朝思暮想,年复一年,没有尽头,可谓绵绵无穷,悠悠深长。这一情状,意会尚可,言表则难。然而“青青河畔草”,茫然一片,远远望去,连绵不断,直逼天边。这景况与思妇缠绵相思的情状极为相似。于是作者顺手拿来置于篇首,起兴作比,将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物象,借有形的物象来表现无形的情思,浑融不隔,逼真贴切,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谓构想绝妙,不可多得,难怪后世诗人袭用此句者甚众。起兴之后,作者便抓住梦见这个细节去揭示思妇相思的微妙心理。“远道不可思”,是说思而不得见,这是一层。接着说夜晚梦见之,就在我身傍,又是一层。最后是梦醒幻境去,“各在天一涯”。这里把思妇相思的心境,写得既有层次又有变化,缠绵不绝,深婉动人。前八句每两句一韵,变化急促,声韵流转。还运用顶针格,造成上递下接,蝉联不断的语感。这些艺术手段,对表现深婉缠绵的情思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中间四句抒发思妇的相思之苦。诗中说枯桑四面经风,深知天风的大小;海水无遮露天,颇明节候的冷暖。这里借用比喻揭示思妇这样的心理:只有身临久别之境的我自己才真正了解孤居相思的痛苦,其他人是不会知晓的。所以别人只顾自个儿的欢爱,不肯来安慰思妇。抒写相思之苦,不具体陈述如何痛苦,只说只有思妇自己才深知其苦。这种写法很高明。不仅在表达上显得更有力度,而且省去许多笔墨,留下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借以收到以虚代实的效果。
既然“谁肯相为言”,那当然只有自遣其苦了。可是作者没有这样顺接下去,而是将笔锋一转,引出“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情节,写思妇接读丈夫的书信。这种反接的艺术处理,不只是取得了跌宕错落的艺术效应,重要的在于辟了新情境,让思妇接受新刺激,把她的相思之情引向一个新的层面上来,突出主题的表达。对一个长期孤居的思妇来说,突然接到丈夫的书信,自然喜出望外,甚至惊喜若狂,内心会立即泛起相会终有期的幻想。所以她马上呼儿取出书信,长跪细读。可得到的却是:“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两句的基本意思是保重待欢会,相思终无期。如果不能不说这信息会给思妇带来一点心灵上的安慰的话,那么这一点安慰也被相会终无期的哀怨淹没得无影无踪了。此时的思妇,欣喜消失了,幻想破灭了,只好重新回到漫长的相思中去,品尝同心而离居的苦涩和哀怨。这便是本诗思妇的形象。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又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这首诗的结句正是放得开的一个范例。它凭借其情长意亦深,哀怨有余音的丰富情韵,引发读者构想思妇读罢书信后的情状,体味思妇欢会终无期的痛苦,领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深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民间妇女对长期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现了夫妻相爱的挚情。形象鲜明意蕴丰富,语浅情长,风格哀宛,颇具民歌情调,是一首很好的思妇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