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天涯》鉴赏、赏析和解读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李商隐这首五绝,短短二十个字,用极艳之语抒发了极悲之意;明白如话而又宛转多姿,极有盛唐绝句风味,较典型地反映出他的艺术创作特色。
一开头诗人就制造出一种环境和心情强烈反差的氛围。时逢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诗人却流落在异乡僻壤;天涯飘泊又面对天边的落日残照,暮霭将临,黯然神伤。融融春意和切切愁绪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出诗人的极悲之意。李商隐诗常写到落日,如果说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诗人还有一丝激情的话,在这里却只有深沉的迟暮之感了。这两句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巧,前句的“日”是时日,后句的“日”指落日;上句末的“天涯”泛指遥远边陲,下句采用“顶真”手法以“天涯”开头,却又实指所眺天边。两句同出现这两个词,在语义上虚写与实写相映成彰,在语音上回环往复,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美,令人吟来意味无穷,余音袅袅。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我们带进一个奇特的意境。本来千里莺啼,是一曲美妙的春歌,而在诗人听来,却好似悲啼,而且诗人一任满腔愁绪驰骋,想象如果莺啼有泪的话,希望它能为诗人沾湿枝头最高的花。看似很离奇,甚至不合情理,然而正是在这不合情理之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出诗人的情绪。杜甫有“感时花溅泪”的诗句,不论是杜甫感时而对花溅泪,还是花含露水而好似溅泪,总之是有泪或似泪之物为依托。而这里李商隐一空傍依,由实在的莺啼联想到啼哭,又由啼哭想象出泪水,继而想到泪湿花枝,在艺术感受上将听觉、视觉、触觉融为一体,造成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为“曲喻”,即曲折的隐喻,这种表现手法最能表现作者深层的情感。诗中“最高花”是指春天开得最迟的花,花开到最高枝,别的花都谢了,于是春天也即将过去了。这两句里婉转美妙的莺啼与诗人想象的泪啼又形成一个对比,加深了前面两句造成的环境与情绪的反差,而且将春残与日暮相呼应,更流露出一种迟暮失落之感。其实想悲啼洒泪的正是诗人自己,而他自己蜡炬成灰,泪已流干,于是只能托莺啼以寄恨了。对照他在相对得意时所写的“春风二三月,柳密莺正啼”所表现出来的欢快情调,更能体会诗人此时的心情了。
这首小诗表现出强烈的失落之感,悲哀之情,这种情绪既包含了诗人对自身老大沉沦的伤感,又带有时代黯淡没落的投影,表现出诗人对个人乃至时代前景的失望。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唐朝晚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诗人出身贫微,饱经沧桑,仕途坎坷,前途渺茫,空怀才志,无以进取;在大好春光将逝之时,流落天涯的诗人面对夕阳残照,发出了日暮途穷之感慨,为自己也为那个时代唱出了一首哀愁的挽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