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鹊山湖,唐时与大明湖相通,由泺水、历水汇注而成,约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北二十里黄河北岸;湖北有鹊山。至于山为什么以鹊为名,有人认为山上多喜鹊,也有人说山是先秦名医扁鹊的住处,故名。鹊山与远处的华不注山遥遥相对,前者斜踞,后者桀立,元朝画家赵孟頫的名画《鹊华秋色》(今存故宫)画的就是这一带的风光。唐代鹊山湖湖面宽广,水清如镜,青山倒映,景色迷人。李白在政治上受挫以后,到济南入了道籍,自此悠游山水,寻求慰藉。天宝五载(746),李白写下《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这是第三首。第二首云: “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鹊山湖不仅非常宽阔,山光水色也十分吸引人。可惜的是,金元以后,鹊山湖便渐渐干涸,田壤莽然,今天再也见不到它的烟波了。这首诗写的是游湖归程。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水”,即泺水; “北湖”,指鹊山湖,因在城北,故称。宋曾巩《鹊山湖》诗云: “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上句也写泺水注湖,可与李白此诗相印证。泺水往北注入鹊山湖,诗人与从祖济南太守的游船却朝南而回。水北舟南,依依之情可见。一“回”字,说明湖已游过,此是归程。虽是归程,但心绪仍系于山色湖光。对多数游人来说,在赏玩山水的归途,未免都有几分倦意,总想早点得到休息,因此,眼睛一般也是朝前看的。但也有例外的,山水极佳,乐而忘返,离去时恋恋不舍,人虽在舟车之中,却频频回首反顾,巴不得将山水美景全部印入脑际,哪怕舟车已行驶好长一段时间,却仍然翘首回顾。李白这首诗写的就是后一种情况。“遥看”,是回头遥看,说明此时离鹊山已远。由于水转,视角不断变换,所以鹊山亦随之而转。“相看两不厌”,诗人似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鹊山也好象体会到诗人对湖山的深情,故随水而转,特来相送。《水经注》引谚曰: “三朝三暮,黄牛(山)如故” (《江水注》); 又引渔歌曰: “帆随湘转,望衡(山)九面” (《湘水注》),都写水势回曲,舟船行了好长时间,早些时候见到的山依然可见。此诗不说“水转”,而径说“山转”,则更为含蓄巧妙,好象鹊山本来就有意随人,所以下句“却似送人来”,也就显得十分自然了。宋代王安石的《若耶溪归兴》: “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写依依不舍之情,手法略同此诗。
这首纪游诗,对湖光山色并没有用一言一辞进行正面刻划描绘,而只写出鹊山亲自送人,视诗人为山水知音,不仅体现了诗人热爱山水的性格,而且读者也可以凭借各自的想象,去体味唐时鹊山湖之美,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十四诗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