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征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所谓的野色,实即郊原川泽上迷濛腾蔚的一种苍茫之气。诗人一下笔便描述说: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幂(mì密)幂”,浓深貌。开篇即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情调氛围。次联点染景物。白鸟倏飞,划破了眼前茫无际涯的静谧; 夕阳照红,撕开天地一色的单调,使之平添若许的辉彩。在这里,白与红的色泽对映,归鸟与晚霞的点缀面托衬,给原本偏于凝重的画卷补充上清新畅丽的韵致; 而 “忽”共“还”所建构成的意象,更将丝丝灵动气息和缕缕绵邈情思贯注到“野色”的阴沉中。总之,它构想新颖,敷彩摹勒精美又不失之纤弱,那绮华的色调里隐寓着一股苍凉意味,所以神蕴形显、形神兼具,对仗工致而又气脉流动,为全诗最精采处,颇受时人称道。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引司马池《行色》: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说“唯第一句最有味,范文正公《野色》诗第二联亦岂下于池诗乎?此梅圣俞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也”。第三联承上续写,但却改正面描绘为诘辩式的语调出之。茫茫野色,浑灏流动于空际,岂肯同萋萋芳草隐没于天涯? 故极目远望处,似乎又随远帆相偕飘来,依然可见。这两句顺流而下,毫不见著力处,却无浮泛滑易之病,在于“肯随”、“疑逐”的承接自然,紧扣题目,并对境界作了新的拓展。至此,对客观的景色物象描摹叙写已尽,便转以主观的人收结: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点明前三联所表现的种种,皆系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按,“山公”,即晋山简,据《世说新语《任诞》载,他镇守襄阳,“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 ‘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刘孝标注引《襄阳记》说,习家池始建于汉侍中习郁,位于岘山南,“是游宴名处也。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曰: ‘此是我高阳池也。’襄阳小儿歌之”。山简身当衰世,朝政紊乱,故此举有沉酣避祸的意味。范仲淹于句中用此典,仅取其游赏登览、会心自然的恣致神态,故诗酒留连,薄暮始乘兴醉归,自诩尽得前贤流风雅韵了。
全诗前六句写景,无论正笔描摹还是侧锋烘托渲染,都是紧扣题目而发,至尾联始改用叙述式的总揽手法,揭出登高远望本事,并暗暗表明了徘徊至日暮的时间流程,那么,他赏心骋目的愉悦之情,也就不言自明。构思相当巧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