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刘禹锡的著名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诗前小序云: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尔。
由此可知,这组诗写于穆宗长庆四年至敬宗宝历二年(824—826)任和州(历阳)刺史时。诗人本人并未亲临其境,故诗中所写都是凭虚构象。其中的第一首最为白居易所叹赏,诗人自负亦复不浅。综观组诗所咏五题,第一题是总写,以下四题分咏与六朝兴亡有关的人和事,借以表达诗人对六朝兴亡的看法。各首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合起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题目上看,第一首是就石头城生发怀古之情的。它不是专咏某人某事,而是泛咏古城今昔。首句“山围故国周遭在”,写石头城的险要形势。“故国”即故城,指石头城。石头城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当时孙权已经割据江南。他构筑此城是为了贮藏财宝、军械。后来南朝统治者建都金陵,都把它视为重地。由于此城地位重要,外加依山临水,形势险峻,所以构筑得特别坚固,尽管经历数百年之久,而城墙仍在。“周遭”,犹周匝,即环绕之意。“周遭在”,是说城墙四堵完好地保存着。诗中对石头城的具体形状和景象,不事刻划,只是准确地选择了“故国”、“周遭”等浑朴的实词,暗暗透出作者的内心活动:六朝统治者为了利用山川地形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谓煞费心机。
次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写景象的冷落荒凉。江潮上涨,喧豗奔腾,汹涌的潮头拍打着城墙,而由于此城已是一座生气全无的空城,无人注意及此,于是江潮也只好寂寞而回。这“寂寞”两字,写得潮头似若有知,也托出了石头城的无限凉冷落。城犹如此,那些历史上被时代潮流淘汰得无影无踪的人物的可悲可悯,也就不言而喻了。大江、坚城,曾被六朝统治者视为帝王基业的保障,而现在坚城犹在,大江仍旧,唯独六朝统治者荡然无存,因而这“潮打空城”的景象,仿佛是对六朝统治者的嘲弄,山川地形究竟帮了他们什么忙呢?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但形象的本身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潮水的涨落,与月亮有关,故后面两句便写到了月亮:“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淮水”指秦淮河水。月亮从秦淮河的东边升起,至夜深时分,便经过女墙的上空,徐徐西沉。在这里,作者把哲理和诗情融为一体。六朝政权虽然走马灯似地更换迭代,但这些政权无不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古今没有什么不同。世人为年寿所囿,古今的界限比较分明,往往忙于当世之务,昧于鉴古,结果是既不察今,又不知古,历史上的种种腐朽、荒唐的现象和谬误的看法就这样被沿袭下来了。而对于月亮来说,古今的时间差别简直算不了什么。它是跨越古今的,因此诗人要请月亮作为古今的见证者。“旧时月”,是指历史长河中之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之月,是指今人眼中之月。古今的治乱得失和兴亡变化,月亮看得清清楚楚。诗人特别把今人眼中的月亮称为“旧时月”,显然是为了增强吊古的情韵,逗引读者去回顾六朝兴亡的历史,总结其教训,以作为现实政治的借鉴。至于揭示这些教训的具体内容,那是其余四首的任务。这最后两句,在艺术上受到前人的启发。岑参《山房春事》二首之二:“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语极感慨含蓄,刘诗构思与之相同,而气势的莽苍,似稍过之。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情甚酸楚悲凉,刘诗情调与之相近,但境界的浑厚似又过之。
前面已经说过,本诗的意境全部由虚景构成。这些虚景是诗人从间接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它较之眼前实景更能包孕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理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因此尽管诗人的主观思想在字面上不着痕迹,即所谓“有案无断”,而深味其境,便各有会心。谢枋得说:“山无异东晋之山,潮无异东晋之潮。月无异东晋之月,求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唐诗品汇》卷五十一引)谢氏为南宋遗民。这首诗触发了他的亡国之痛,所以能无中见有,引起心灵的震颤。我们今天不必执着于一姓一朝的兴亡,不妨把它看作是以整个六朝历史为背景,通过亘古如斯的自然现象和不断变更的人事相对照,抒发了盛衰之感,并隐隐寓有国家兴亡“在德不在险”的教益。当然,读者也完全可以有其他方面的理解和联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在言外,寄有于无”八个字,不仅对我们探讨虚景藏情的艺术特点有启示,而且还深刻地道出了本诗所以传诵不衰的艺术奥秘。
刘禹锡的这首诗开后世诗家无限法门。且不说王士禛的十四首《秦淮杂诗》俱从本诗化出,就是一般的写景抒情诗作也从中得到借鉴。大诗人苏轼《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诗云:“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周邦彦《西河》词:“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登凤凰台御史大夫易释熏何公索诗援笔应命》:“千古江山围故国,几番风雨入空城。”都几乎是照搬了刘禹锡的诗句,可见影响之一斑。沈德潜以为此诗可接武“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说诗晬语》)这一看法,说明此诗的艺术成就已经达到了与千古不朽的盛唐杰作并列而无愧的地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