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山》:“河南华。” 《周礼·职方》:“河南豫州,山镇曰华山。”是殷周时华属豫。雍州之镇则曰岳, 即之吴岳也。华今为秦望。 余往来京师, 至华阴县,遥望三峰,未尝一登陟也。
嘉庆庚申四月,养疴在玉泉院,在山之麓,时欲登椒; 而惮其峻,恐发昌黎之恸,迟回者久之。届五月歊蒸,拟到落雁峰游暑,刘瑞符副贡、王葵圃茂才谓余有济胜具,怂恿之。乃储肉脯糗糒酒米,以十六日戒涂,跔布鞋,踝上缠幐,头戴笠,腰系布二丈许,俾人挽曳行。
四十里至青柯坪,宿焉。夜静,时闻鸟声泉响。步广庭,星悬树杪,银河挂檐际,月大如盘,金波欲泻, 信灵境也! 诘朝, 路险, 缓步行, 径益峭。 历百尺峡、 千尺?、 苍龙岭, 铁縆直挂, 攀之而上,随长短皆可受趾。幽窅深壑,窥不见底。水激石为雷霆,风入松作江涛,盖廪廪乎眩欲颠也! 洎上南峰,回睇西峰、仙掌、赤壁、霞駮,高擎九霄,想见巨灵贔屭之烈。 郭道士延驻精庐, 月上, 观诸穹碑, 不火而明。
次日至玉女洗头盆,无所谓十丈莲花。而清流涓涓,直奔岩下,因与诸友诧山之奇。道士曰:“此不足奇也。于东方未明看东海日出,乃大奇。”余喜甚。五鼓初即披衣,催诸友起,急登山巅。见日初出,大于车轮,作绀赤色; 少选则渐红,珠如球数十百,起于日下,跳跃不定。久之,海水喷涌,日红如焉支; 又久之,日渐黄,球珠隐没。远村鸡乱鸣,天乃晓,返寓。道士为煮酒,呼僮磨墨伸纸,欲作观日篇。未成,掷去。
早食后即下山,仍憩青柯坪。夜大雨,迅雷起屋上,栋梁震摇,令人詟慴。次晨晴霁,涧间水声盈耳,古树翠色滴人衣裾。返至玉泉院,日已曛暮。得诗三十首。
按: 《汉官仪》 言“泰山高四十里”,郭璞言“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明人张五典疑其诞,以竹竿量之,高三百六十八丈三尺四寸,折步七百三十六步六分八厘,平高共积五千一百二十步有奇,实高一十四里零八十余步耳。若华山,《三秦记》 言“不知其高几千仞,如半天之云”,《山海经》 言“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惜未有量之者。
华山是五岳名山之一。它因有众多诗人墨客的题咏和神话传说而名闻遐迩。清人张澍的《游华山记》即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开头第一段,先引经据典地说明华山的历史地理沿革,并表明作者久慕其名而未登山:“余往来京师,至华阴县,遥望三峰,未尝一登陟也。”这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急欲知道此山有多美。
第二段又先渲染山的险峻:“时欲登椒,而惮其峻,恐发昌黎之恸,迟回者久之。”想登山又怕山险,还恐怕成了唐代的韩愈上去了下不来而遗书绝望地恸哭。但是,当来了刘瑞符、王葵圃两个旅伴后,三个人就知难而进地准备了鞋帽腰布等登山器材,于十六日开始登山。此段的议论与登山器材的准备,其目的仍然是渲染华山之险峻难行,为其正式登山作铺垫。
第三段正面写其登山:“四十里至青柯坪,宿焉。”四十里无险可写,所以一笔带过。“夜静,时闻鸟声泉响。步广庭,星悬树杪,银河挂檐际,月大如盘,金波欲泻,信灵境也!”这是入山的第一夜。通过鸟声与泉声、星星与月亮的描写,把一个山中的月夜写得很静谧,很空灵。接下来,就写天明上路,进入了险境。“历百尺峡 (应为百尺峡)、 千尺?、 苍龙岭, 铁緪直挂,攀之而上,随长短皆可受趾。幽窅深壑,窥不见底。”使人仿佛听见了铁索的叮噹和深谷的可怕。“水激石为雷霆,风入松作江涛。”两个比喻很优美,概括出险峰的无限风光。这风光只有顽强攀登,不畏险阻的人才领略。“洎上南峰,回睇西峰、仙掌、赤壁、霞駮,高擎九霄,想见巨灵贔屭之烈。”这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游人上了南峰,回头看西峰、仙掌、赤壁诸峰,一个个高出云霄之外,从而又想起了巨灵神手推华山,脚蹬中条山,给万里黄河劈山开道的神话,又何其壮烈动听呵! 一天的顽强攀登,终于在月亮出来之时,住进了郭道士修仙的精庐。山上的月景如何呢?作者只用了八个字:“观诸穹碑,不火而明。”不用灯火就可看到诸多石碑,足见月色之皎洁可爱了。
第四段写人在山顶的活动:“次日至玉女洗头盆,无所谓十丈莲花。而清流涓涓,直奔岩下,因与诸友诧山之奇。”玉女洗头盆指的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吹箫引凤的肖史同居华山,留下了一个洗头的石盆。十丈莲花指的是山峰的形状如十丈长的莲花。韩愈《古意》:“太华峰头玉并莲,花开十丈藕如船。”晨起山顶观日出,方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也是全文的高潮:“五鼓初即披衣,催诸友起,急登山巅。见日初出,大于车轮,作绀赤色; 少选则渐红,珠如球数十百,起于日下,跳跃不定。”这种细微的变化,不是登临华山之顶是很难看到的。“久之,海水喷涌,日红如焉支; 又久之,日渐黄,球珠隐没。远村鸡乱鸣,天乃晓。”初升的朝阳由绀赤渐红,到红如胭脂,直至渐黄的色彩变化,描摹得何其瑰丽壮观! 特别是云彩如“海水喷涌”、“球珠隐没”、“远村鸡乱鸣”的万千气象,历历如绘的传神妙笔,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使人想起了宋人寇准咏华山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第五段写下山:“早食后即下山,仍憩青柯坪。”已经成了尾声,一句话即收束了。“次晨晴霁,涧间水声盈耳,古树翠色滴人衣裾。”真是“山行本无雨,苍翠湿人衣。”末了,还用水声与翠色给人留下一个最后的印象,让人久久难忘。
第六段按语,是作者考证华山的高度,虽然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比较枯燥乏味,但也说明了作者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从另一方面论证了作品记叙的真实性。
华山天下险。作者形象地写活了这一个险字。读完此文,使读者领略到这一天险风光,从而产生了前往旅游的强烈愿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