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在中国古典爱情诗词中,不乏这一类相思的题目:负心的男子出走了,痴情的女子在家中苦苦思念。因此,如果写得不好,容易落入俗套,使人读而生厌。这首词却不然。它一开始就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郎”与“妾”不同的品格和不同的命运。陌上漫天飞扬的尘土随风起落,玷污了行人的衣衫,叫人生厌;堤边的柳絮,雪白高洁,而又无所归宿地四处飘荡。两个不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示了爱情生活中两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为全词定下了基调:既明确无疑,又含蓄堪味,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是很大的。接下去“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二句,在比喻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郎”与“妾”相隔遥远,分别已久了。究竟“郎”在何处,亦无踪迹可寻。既把主题点明,绝无拖泥带水之感,又把女方对男子的思念刻画得很深。说“踪迹无寻处”,正是她多方寻觅踪迹的结果,正是她失望的心情的表露,也正为与“妾似堤边絮”一句所交代的女主人公对爱情专一的高洁品行相呼应,形成浑然一体的意境。
词的下片,作者往女主人公的心理深处开拓。当女主人公回忆起当初在春风中与“郎”饮酒言欢,当时是何等的幸福;可如今,眼泪已如零落的秋雨,悲哀和失望袭上了心头。对比所产生的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人们对被抛弃的女子产生了无限的同情。作者最后以“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这一问句作结,将词的意境推向了深处,表面上极为平淡,可字句中透露出的却是义正词严的责问。别离之时,你信誓旦旦地表示相思之情,可别离之时一过,你还懂不懂得什么是“相思”? 实际上,从“踪迹无寻处”一句就已经透露出,男子恐怕早已是移情别恋,忘却这还在苦苦相思的人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柔造作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姚宽在宋代还不能算是个“大家”,但这首词却以浅易直率的方法,表达出女主人公的一片真情:既有思念,又有怨愤,既温文尔雅、举动得体,又婉而有讽,义正词严。把一个封建社会里被抛弃的女子的复杂细腻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是“沁人心脾”而又“无矫揉造作之态”,其足以与大家之作并列明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