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诗歌散文 > 现代诗

劳伦斯诗歌《悄悄的》原文及赏析

2021-01-12 19:39:57

  〔英国〕 劳伦斯

  昏暗的山前,一条淡淡的、朦胧的彩虹,

  在我们和彩虹中间,雷声轰鸣:

  下面,青青的麦田中农民伫立着,

  像黑黝黝的树根,静静的在青青的麦田中。

  你就在我的身边,你赤脚穿着凉鞋,

  透过阳台的光秃秃木材的芳香,

  我闻到你的发香;此刻迅疾的

  闪电从天空中划下。

  淡绿的、结冰的河面上飘浮着

  一艘黑色的船,漂过了暮色——又去了哪里?

  雷声隆隆。但我还有你,你还有我。

  赤裸裸的闪电在天空中劈下,

  消失。你有我,我有你,还有什么?

  船儿已经消失。

  (裘小龙 译)

  这是一首情感受宰治,恋情被困扼的哀感的诗。劳伦斯童年时代起就深得母亲钟爱,尤其长兄成家、二哥夭折之后,他更成为母亲的掌上明珠。炽烈的母爱如一注强光照彻他整个心灵,过于强烈的刺激反使他心理情愫生些病态,敏感而纤弱。做为矿工后代的身上那种“潜在的野性和未经驯化的精神”时刻被做过小学教师的母亲的规矩文雅抵制着,变得“节制,谨慎而一本正经,……我这代的男人们……被弄得循规蹈距、温良恭俭让”(转自《劳伦斯》),几乎掌握在母亲的手心里。正是在母亲的干涉下,他不得不中断了与同学杰茜·钱伯斯和挚友路易莎·巴罗斯的爱情,他的母亲阻碍他与任何一个女人达到稳定而持久的关系。母亲之于他,内治于心,外制于行,使他恋爱的行踪心旅都曲曲折折,有时就如结了冰的河面在暮色中,迷茫而灰冷。后来,他终于越来越反感母亲的苛求与偏见,甚至发展到不可抑制地攻击母爱,想努力从被驯化中逃开。

  《悄悄的》便是在一种看得见,听得见的宰治中“悄悄的”去爱去恋的酸楚的记录。第一节“昏暗的山前,一条淡淡的、朦胧的彩虹”,背景“昏暗”,象征了心境的灰冷;“彩虹”象征了希望,却又是“淡淡的朦胧的”,可见这场爱恋没有更美好更清晰更新丽的前景可言,而且“在我们和彩虹中间,雷声轰鸣,”我们的爱与希望之间,受着雷声的干扰、冲击和阻碍。“下面,青青麦田中农民伫立着,/像黑黝黝的树根,静静的在青青的麦田中。”与“我们”这种受困扼的情形相比照的,是带着强劲而美丽的自然的生命,即“像黑黝黝的树根的农民”和生机盎然的旷野景色,即“青青的麦田”。“黑黝黝的树根”这一象征意象象征了一种“潜在的野性和未经驯化的精神”,被诗人赞慕不己,而这种比照也越发突现出他所处的环境乃至心境的灰暗与拘束。第二节,诗人把目光从远天收回落在身边:“你就在我的身边,你赤脚穿着凉鞋”。这句是说,“你”离“我”很近,却半是裸露半遮掩,像朦胧的彩虹,正如“赤脚穿着凉鞋”,无法切近去悟个明白。“透过阳台的光秃秃木材的芳香,我闻到你的发香”,置身阳台,很窄小,很拘束,很局限,与下面“青青的麦田”构成强烈反差。“光秃秃的木材”毫无生机却也散出一缕芳香,暗示出母亲那种缺乏活力的圆规方矩文行雅举对自己心理的干扰与影响。就是在这种局限与阻隔中,“我”委委曲曲地体验爱情:“闻到你的发香”。然而,仅仅是闻到“发香”,仅仅是爱之合声的序曲的前奏,便突然有“迅疾的闪电从天空中划下”,巨大的震动力、破坏力凭空而下,那一缕幽幽“发香”,那一缕淡淡的甜蜜的温存,势必消弥在刺眼的光耀中。恋爱思路从内到外尽受破坏。内感觉:情绪被“光秃秃木材的芳香”干扰;外感觉:行为受迅疾的闪电刺伤,于是在一种心灰意冷中,一双本追逐天空的彩虹,注视身边爱人的目光沉沉地抛向“结冰的河面”,“河面上飘浮着一艘黑色的船”,生命的河床沉重、冰冷。“黑色的船”,一个显然不是载着光明,不是载着希望的感情框架在没有光明没有温暖的内核(河面)中飘行:“漂过了暮色。”“雷声”依然“隆隆”,“赤裸裸的闪电在天空中劈下”,破坏干扰的外力决不减弱。“我还有你,你还有我”,“你有我,我有你”,这再三强调,强调再三,含了丰厚的层面,即含有或躁动或枯寞中彼此互给的一份安慰,又有恶势相迫时彼此情感忠贞的表达,更有仅仅是“你有我,我有你”此外别无所有这种深层意义上的孤寞感,苍凉感。所以诗人落寞发问:“还有什么?”最后一句则是“船儿已经消失”。感情没有了载体,即便是没有希望,没有光明,没有未来的恋情的框架也化为乌有。生命的河面呈灰蒙蒙一片。

  诗人如此在昏暗暝朦的暮色里,为“悄悄的”爱,悄悄地唱着挽歌,凄楚苍婉悲凉,表现了诗人对充满无限生机自由生长的恋情乃至生活的向往,也抒发了他对无法逃开的受宰治的情感生活无可奈何的忧叹。

  艺术上,劳伦斯无愧为意象派诗人,且诗才卓越,他把一缕缕情绪编织成一片片意象,含蓄,朦胧而丰厚地诠释着他的情绪。昏暗的山,朦胧的彩虹,青青的麦田,黑黝黝的树根,赤脚穿着凉鞋,阳台,光秃秃木材的芳香,种种意象俯拾皆是,而这众多意象中,除“青青的麦田”那一抹冥朦的淡绿外,其余都呈暗色调,契合着诗人灰冷的情绪,尤其诗的最后一笔,更渲染了一种无际的空荡感,失落感。该诗的语言功力在于它为情绪自如地编织着意象,而意象诞生也便复活了语言。这种语言纯熟而机智。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