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新的。公园管理处主任让人
把他们安在这里
麻雀继续
在这里洗它们的尘浴,就在
公园枫树的阴影边,在
长椅底下,人们把长椅安在这里
然后用水泥固定。
没有一丝空气拂动
这张报纸
我宁愿半夜在拉普兰①的阳光下看报。
我们这里
天还不晚,令人窒息的黑暗
就已经把我们密密围起。
在那张长椅上有个男人
穿粗条纹的白色衬衣
抬起了头一动不动
报纸上那个宇航员说
“我在失重状态下自我感觉良好。”
从他坐的长椅那里
几个黑色的铅字在空中
闪动——快得几乎看不清
随着就再也看不清
“地面的观察者通过闭路电视看他
说
在报告新闻的同时他
他正在微笑”,莫斯科
电台报道说。
我朝他瞥去一眼,注意到
他的自我感觉也很良好,我看, 而且
也是“在失重状态下”,也是
正在微笑。
(李文俊 译)
这首诗初读起来可能使读者觉得诗人写得有点离奇: 宇航员?失业者?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两个互不相关的形象怎么联系起来?其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之所在。
诗人漫步来到公园,公园的风光很美——新安装的绿色长椅被水泥隐隐地固定在那里,鸟儿也在这里“洗它们的尘浴”, “没有一丝空气拂动”,一片幽雅安谧的境地,应该说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了。可是, “我们这里/天还不晚/令人窒息的黑暗/就已经把我们密密围起”。既然天还未晚,怎么会有黑暗“把我密密围起”呢?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明了这“黑暗”显然不是指自然现象,而是诗人彼时的一种心境。从这一句诗中, 我们可以体验到诗人对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被压迫感。 “我宁愿半夜在拉普兰的阳光下看报”,足见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之心。接着诗人推给我们两个境头:一个是睡在长椅上的失业者,一个是正在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自我感觉良好,“在报告新闻的同时他正在微笑”, 而失业者的头“一动不动”,很舒适地躺着看报,且高兴地露出了笑容,诗人注意到“他的自我感觉也很良好”,而且和宇航员处于同样的“失重状态”。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宇航员的失重状态和失业者的失重状态是不同的。宇航员是因为进入了太空, 脱离地球的引力而失重, 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失业者睡在长椅上怎么会失重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它暗示了失业者在失业的季节里前途渺茫,走投无路, 失去了“痛感”进入了一种自我麻醉状态, 这正是诗人对失业者的绝妙的讽刺。
新奇的想象、鲜明的对比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诗人大胆地运用其想象,把宇航员和失业者两个互不相关的形象联结起来, 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对比构架, 由此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揭示了失业者的可悲的自我麻醉状态; 另一方面,这个对比构架又加深了诗的内涵。在诗人对这首诗的精巧构思中,宇航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起了陪衬作用, 它告诉我们出现了航天飞机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却不能消除失业者相对贫困之现实,失业者的悲剧正是那个社会制度的“馈赠”。
(姜长嵘)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