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音呼唤我!
但愿沙洲没有呜咽声
当我出海飘泊,
却有潮汐缓行仿佛入睡,
岂容波涛汹涌,
当从无垠深处挣脱又转回,
重新转回洲中。
黄昏与晚钟声,
而后便是黑暗!
但愿没有诀别的悲痛,
当我启航扬帆;
虽说脱离我们的时空界限
潮水带我远游,
我盼望和我的舵手会面,
当我渡过沙洲。
(杨苡 译)
丁尼生的《渡过沙洲》, 是与他的《冲击, 冲击, 冲击》齐名的一首抒情诗。该诗为丁尼生五十一岁时所作, 当时诗人以为自己夕阳将近,无可抗拒,遂捉笔而咏。诗中通过对神秘的沙洲夜色的描绘和“出海人”不静心绪的深沉描写,以极为严峻肃穆之情,抒发了诗人在死神逼近时的乐天知命的襟怀。由于该诗乃诗人为告别世间而作,加之诗中溶入了诗人的人生哲理,含有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情操,所以特别为丁尼生所看重。以致在他死前数日竟叮嘱后人,以后若付刊诗集, “当以此诗殿后” (《英国文学史》,梁实秋著,1480页)。尽管丁尼生曾被指责为“只把一只眼瞅着读者,而当了桂冠诗人后又把双眼全瞅着女王”,但他的《渡过沙洲》却是真正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赏,至今仍广为传诵。
全诗构思精巧,各小节表现的内容环环紧扣,描写层层深入,意境统一,幽远而肃穆。第一节以“夕阳与晚星”喻人生之光将尽,故而听见一个“声音”——死神——在呼唤。既然如此, “我”将“出海飘泊”,不要“呜咽”,也不必呜咽, 临行的诀别何其坦然!第二节写潮汐的涨落,周而复始,意在告诉生息之自然,无人可以抗拒。第三、四小节直抒诗人乐天知命的襟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而使该诗变得庄重、肃穆,而且神秘。你听那暮霭中传来的“钟声”,你想那钟声后面跟着的“黑暗”!死神在逼近,死神就在前面!“启航”吧, “扬帆”吧,迎上去,没有什么可选择的,没有什么可悲痛的。时空虽是无限,但千古洪流将带“我”漫游其中, “当我渡过沙洲”,便要会见“我的舵手”……这是一次多么漫长而又超脱的旅行? !在诗中,诗人把生与死的门槛比作可渡的“沙洲”,把上帝比作引路的Pilot (领航、舵手),诗人所蕴藏于诗行中的那种宗教情操,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渡过沙洲”,与佛教中“操渡人生”之说不谋而合,我国的读者恐怕对此会更有感触。
在英国文学史上,丁尼生被公认为是“能够最完美地掌握英语声韵,具有无可指摘的灵敏听觉以及用词上完美的选择与品味能力”的诗人。这些优点在他的《渡过沙洲》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原诗每小节采用了严格的ABAB式韵脚(译文也如是),每一句诗都琅琅上口,声调起伏有致,节奏感强,用词简单而又考究,或品或读,都是一种享受。
(晓佳)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